第(2/3)页 既然本身不占着“理”,自然不能把事情闹得太大。只要不出人命就是可以接受的。 朱慈烺的统治来源于封建伦理纲常的那一套东西,而不是什么君权神授,所以即便是皇帝有的时候也需要妥协。 对国家的改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朱慈烺当然希望这个国家越来越好,他也明白问题的根子是出在哪里。但他不可能毫无顾忌的大刀阔斧改革,尤其是在大明生死攸关的时候。 在战时一切都要为战争让步,一切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。 只有战胜满清,朱慈烺才有机会改革,或者说改革才有意义。 不然整个国家沦陷在满清的铁骑之下,只会迎来异族野蛮残暴的统治,还谈什么革新? 在此期间朱慈烺本人哪怕受些委屈,背些黑锅也无妨。 总之,文安之率顺军余部增援四川这件事算是定下来了。 从启用文安之的那一刻朱慈烺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保住此人。 不甩锅是朱慈烺的行事、领导风格。 同样的一件事如果换做崇祯,恐怕就不会廷杖左顺门哭谏的文官,而是会借文安之的脑袋一用了。 看看崇祯朝那些赫赫有名的官员吧,有很大一部分没能得到善终,最主要都是给崇祯背了黑锅。 崇祯可谓是甩锅第一人,遇到什么事情首先把自己的责任撇清,皆是群臣误朕。 这其中自然真的有杨嗣昌、陈新甲这样的废物,但也有很多忠直之臣。 崇祯一次次的折腾一次次的甩锅,把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烂,说没有他的责任肯定是不合适的。 哪怕是木匠皇帝不死,局势也不会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。 当领导最重要的一点是会用人。 短短三个字看起来简单,实则很难。 首先你要有识人之能,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。 其次,你要让人肯替你卖命。 崇祯朝的问题就在于混日子的人太多了。 这导致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极为畸形。 要想让下属替你卖命,领导不但要有魅力,更要有魄力,最重要的是要有担当。 前两者加在一起都没去“担当”二字重要。因为这一点直接关系到下属有没去安全感。 一个不会保护下属,遇事只知道甩锅的领导怎么可能受到拥戴? 第(2/3)页